03.04.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

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中医经络学说中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经脉名称 位置 起点 途径 终点 脏器
手太阴肺经 上肢内侧前缘 中焦 经过腋下、上肢内侧前缘 拇指末端(少商穴) 肺、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内侧中线 胸中 经过腋下、上肢内侧中线 中指末端(中冲穴) 心包、三焦
手少阴心经 上肢内侧后缘 心中 经过腋下、上肢内侧后缘 小指末端(少冲穴) 心、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外侧前缘 食指末端 经过上肢外侧前缘 鼻旁(迎香穴) 大肠、肺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外侧中线 无名指末端 经过上肢外侧中线 眉梢(丝竹空穴) 三焦、心包
手太阳小肠经 上肢外侧后缘 小指末端 经过上肢外侧后缘 眼外眦(听宫穴) 小肠、心
足太阴脾经 下肢内侧前缘 足大趾内侧 经过下肢内侧前缘 舌下 脾、胃
足厥阴肝经 下肢内侧中线 足大趾上毫毛处 经过下肢内侧中线 眼外眦(瞳子髎穴) 肝、胆
足少阴肾经 下肢内侧后缘 足小趾下 经过下肢内侧后缘 喉咙、舌根部 肾、膀胱
足阳明胃经 下肢外侧前缘 鼻翼旁 经过下肢外侧前缘 第二趾末端 胃、脾
足少阳胆经 下肢外侧中线 目外眦 经过下肢外侧中线 第四趾外侧端 胆、肝
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外侧后缘 目内眦 经过下肢外侧后缘 小趾外侧端 膀胱、肾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经络类型
表(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里(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这个顺序反映了中医子午流注学说中,人体气血运行与时辰的对应关系,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接,循环贯注。

经络名称 相关组织器官
手太阴肺经 属肺,络大肠,循喉咙,挟咽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挟咽,连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出腋下,循胸胁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入耳中,出耳后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交巅顶,至目系

子午流注【阴升阳降落】

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肠

膀 肾 包 焦 胆 肝 行

经络名称 运行时间 起点到结束 衔接关系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 胸到手 商阳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至7点) 手到头 迎香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至9点) 头到足 隐白
足太阴脾经 巳时(9点至11点) 足到腹胸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 胸到手 少泽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13点至15点) 手到头 睛明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15点至17点) 头到足 至阴
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 足到胸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19点至21点) 胸到手 关冲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21点至23点) 手到头 瞳子髎
足少阳胆经 子时(23点至1点) 头到足 大敦
足厥阴肝经 丑时(1点至3点) 足到胸 肺中

奇经八脉

名称 功能 分布 作用
任脉 调节阴经气血,与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关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总任一身之阴经,与生殖、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督脉 调节阳经气血,与脑、脊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总督一身之阳经,与脑、髓、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冲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与生殖功能有关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有“十二经之海”之称,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带脉 约束诸经,与腰部运动有关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阴维脉 维系阴经,与心、肺的功能有关 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维系一身之阴脉,与心、肺功能有关
阳维脉 维系阳经,与胃、胆的功能有关 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维系一身之阳脉,与胃、胆功能有关
阴跷脉 调节肢体运动,与睡眠有关 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 主司肢体运动,与睡眠、眼睑开合有关
阳跷脉 调节肢体运动,与睡眠有关 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主司肢体运动,与睡眠、眼睑开合有关

十五络脉

这些络脉通过与相应的体表相联系,加强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表里两经的经气

名称 途径 脏腑
手太阴络脉(列缺) 起于腕后,别走手阳明经
手阳明络脉(偏历) 起于腕后,别走手太阴经 大肠
足阳明络脉(丰隆) 起于踝前,别走足太阴经
足太阴络脉(公孙) 起于踝前,别走足阳明经
手少阴络脉(通里) 起于腕后,别走手太阳经
手太阳络脉(支正) 起于腕后,别走手少阴经 小肠
足太阳络脉(飞扬) 起于踝后,别走足少阴经 膀胱
足少阴络脉(大钟) 起于踝后,别走足太阳经
手厥阴络脉(内关) 起于腕后,别走手少阳经 心包
手少阳络脉(外关) 起于腕后,别走手厥阴经 三焦
足少阳络脉(光明) 起于踝前,别走足厥阴经
足厥阴络脉(蠡沟) 起于踝前,别走足少阳经
任脉络脉(尾翳/鸠尾) 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任脉
督脉络脉(长强) 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督脉
脾之大络(大包) 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十二经别

这些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在体内脏腑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以及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名称 途径 脏腑
足太阳经别 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肾、膀胱
足少阴经别 从胭中分出,与足太阳相合上行至肾,当十四椎处,联属带脉;直行者,从肾上行系于舌本
足少阳经别 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 肝、胆
足厥阴经别 自足背别行,上至毛际,与足少阳别行的正经相合上行
足阳明经别 从脾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 胃、脾
足太阴经别 别上至髀,与足阳明别行正经相合上行,络于咽,贯舌本
手太阳经别 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 心、小肠
手少阴经别 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手少阳经别 别于巅顶,入于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合于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
手厥阴经别 别于腋下三寸天池穴处,入于胸中,联属三焦,沿喉咙,出耳后,完骨下 心包
手阳明经别 从手上行,循胸前膺乳之间,别于肩盂穴处,行入于天柱骨,经缺盆下入大肠,又上行联属于肺,再向上沿咽喉,出缺盆 大肠、肺
手太阴经别 别出入于渊腋,行手少阴经之前,入走于肺,散行至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作用: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临床应用:肌肉组织运动时常,疼痛,落枕,面瘫 啊是穴 治疗

名称 脏腑 起点 经过 终点
手太阳经筋 小肠 小指上边 腕背、肘内锐骨、腋下 耳后乳突
手少阳经筋 三焦 无名指尺侧端 腕背、肘尖、肩胛、颈旁 额角
手阳明经筋 大肠 食指桡侧端 腕背桡侧、肘外侧、肩髃 下颔
手太阴经筋 大指之端 鱼际后、肘中、腋下 胸中
手厥阴经筋 心包 中指 肘内侧、腋下、胸里 膈下
手少阴经筋 小指内侧 掌后豌豆骨、肘内侧、腋下 胸中
足太阳经筋 膀胱 足小趾 外踝、膝部、臀部 头顶
足少阳经筋 第四趾端 外踝、膝部、骶骨、胁肋 耳后乳突
足阳明经筋 次趾、中趾、无名趾 足背、膝部、髀枢、面部 下颔
足太阴经筋 大趾内侧端 内踝、膝内辅骨、股前 胸中
足少阴经筋 小趾之下 内踝、胫骨内髁、股内 胸中
足厥阴经筋 大趾上边 内踝前、胫骨内髁、阴部 胁下

十二皮部

作用:保卫机体、抵抗外邪、反映病候、协助诊断

临床应用:皮肤针、穴位贴敷、艾灸、刮痧

名称 详细分布 附属
太阳皮部 整个背部,包括项、肩胛区,沿脊柱两侧直至腰部 足太阳膀胱经
阳明皮部 前胸部、上腹部、乳房,以及侧腹部 足阳明胃经
少阳皮部 侧胸部,从腋下至侧腹部,包括胁肋部 足少阳胆经
太阴皮部 前臂内侧,从拇指侧延伸至肘窝,以及大腿前侧 足太阴脾经
少阴皮部 前臂内侧,从腕部至肘部,以及大腿内侧 手少阴心经
厥阴皮部 前臂内侧,从肘部至腕部,以及大腿内侧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皮部 手背部,从小指侧延伸至腕部 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皮部 手背部,从食指侧延伸至腕部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皮部 手背部,从无名指侧延伸至腕部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阴皮部 胸部外侧,从腋下延伸至乳中线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皮部 上臂内侧,从腋下延伸至肘窝,以及前臂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

经络的标本

这些信息反映了中医经络理论中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脉
足阳明 厉兑(厉兑) 颊下、挟颃颡(人迎)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跗阳) 两络命门(目)(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听会)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肾俞、廉泉)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脾俞、廉泉)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中封) 背俞(肝俞)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 颜下合钳上(迎香)
手太阳 外踝之后(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中渚) 耳后上角下外眦(丝竹空)
手太阴 寸口之中(太渊) 腋内动脉(中府)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中(内关) 腋下3寸(天池)
手少阴 锐骨之端(神门) 背俞(心俞)

经络的根结

十二经脉的根和结的部位,根指的是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的是头、胸、腹部的相应部位。这些信息反映了经气的所起与所归,以及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经脉 根(井穴)
足太阳 至阴 命门(目)
足少阳 窍阴 窗笼(耳)
足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头
足太阴 隐白 太仓(胃)---腹
足少阴 涌泉 廉泉---头颈
足厥阴 大敦 玉英、膻中---胸
手太阳 少泽 目窗
手少阳 关冲 耳门
手阳明 商阳 鼻柱
手太阴 少商 胸中
手少阴 少冲 胸中
手厥阴 中冲 天池

孕妇乳少可以找少泽穴位,寻找四肢末端

四肢瘫痪可以找神庭、凤池等穴位

临床治疗:“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经络的气街

这些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反映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头、胸、腹、胫循行分布中相互交通的关系,主要说明了经络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经络在人体各部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气街名称 气在 止于
头气之街 头面部
胸气之街 颈、胸、上肢部 上背部
腹气之街 上腹部 下背
胫气之街 下腹、下肢部 腰骶

临床应用:前后取穴

经络的四海

这些四海是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它们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并且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临床上可根据四海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调整和治疗相关的疾病。

海名称 功能
髓海 头部 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气海 膻中 胸部 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
水谷之海 上腹部 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化生之外
血海 冲脉 下腹部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经气组成

这些气在中医学中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元气是先天之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营气和卫气是后天之气,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营气主要负责营养,卫气主要负责保卫;宗气则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主要负责呼吸和血液循环。这些气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清气 推动力量 备注
元气 先天之精化生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生命活动的基础 根于肾,分布全身
营气 水谷之气 营养全身,行于脉内 营养作用 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
卫气 水谷之气 保卫体表,行于脉外 保卫作用 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
宗气 水谷之气 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 呼吸与循环 形成于肺,聚于胸中

四总穴歌

原文 解释
肚腹三里留 胃肠不好时,可以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外侧的凹陷(外膝眼)处向下三寸,在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这个穴位对于脾胃失调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腰背委中求 腰酸背痛时,可以按摩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对于腰背部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头项寻列缺 头痛、项强时,可以按摩列缺穴。列缺穴位于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对于头痛、颈项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面口合谷收 面部、口部有病时,可以按摩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具有统治面口五官一切疾患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清热、宣发阳气、扶助正气的作用。手阳明大肠经。

指导治疗针灸: 啊是穴、皮肤针、穴位贴敷、艾灸、表里筋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四肢末端,前后取穴。